2020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

 

镇江高专2020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学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立德树人宗旨,主动对标“职20条”“双高计划”指标要求,着力强化党的建设,科学施行内部治理,持续推动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实现发展新作为,绘就发展新篇章。

一、强化责任担当,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市主管部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依法依规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坚守阵地、责任到人、精准到事,打好、打赢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

1.加强疫情期间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委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靠前指挥、靠前作战,引导广大共产党员顽强拼搏、竭力奋战,坚决把党旗飘扬在学校“战疫”一线。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干部、识别干部、选人用人,对不担当作为、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表彰嘉奖。及时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表现优异人员的党员发展工作。

2.建立完善各项制度预案。研判疫情防控工作态势,根据国家、省市防疫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建立、完善疫情防控各项制度、工作预案,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工作要求。主动对接省市主管部门,进一步搭建、完善校地、校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学生返校、突发事件等应急演练工作。认真做好各类制度和预案的台账管理。

3.切实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按照“停课不停学”要求,结合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实际,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特点,制定各类别、个性化的在线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认真进行督导评估,做好动态调整,切实做好特殊时期线上教学和学生返校后教学有效衔接。加强教师在线教学的培训指导和日常监管,鼓励教师探索创新在线教学方式方法。

4.认真做好师生常态管理。坚决贯彻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师生健康状况、行踪情况,依据规范要求有序组织好师生返岗返校工作。充分借助国家、省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载体,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家庭贫困、生活困难学生的帮扶救助,切实关爱一线“战疫”的教职员工及其家属。

5.扎实做好防护物资保障。严格落实上级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根据校园防控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全面做好各类防护物资的采购、储备工作,切实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后勤保障。

6.持续抓好校园封闭管理。严格遵守省教育厅关于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工作要求,疫情警报全面消除前,各校区全面落实校园封闭式管理,严禁校外车辆、人员进入校园,严禁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人员进入校园,严格做好每日进出校园登记、测温等管控工作。

7.全面加强疫情宣传引导。积极通过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线渠道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科学传播疫情有关知识和防控举措,大力宣传、培塑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师生先进典型,及时做好重要工作动态的信息发布,切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建工作新要求,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完善院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 纵深推进党建强基工程、活力工程、先锋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四大工程”。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要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首位,把好党员质量关,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坚持“一院一品”,抓特色、抓亮点、抓规范、抓提升,用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照“五深入五确保”的目标要求,持续跟踪师生反映的5大类160个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注重从自身素质提升、解决问题成效、群众评价反映等方面加快主题教育制度建设,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4.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推进新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周三学习日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成效。

5.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做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工作。加强预警监测、风险排查和应对处置,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全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完善责任体系,拉紧责任链条,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

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完善“专任教师+”思政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助力思政课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加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加力推进“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作用。深化“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格局”特色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加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部建设,着力产生阶段性成果。印发《学校全岗位育人职责说明书》,加力构建和培育“十大育人体系”,强化“十大育人体系”的主体责任,努力产生一批育人成果。强化“五育并举”育人意识,重点推进美育和劳育工作,推进相关课程建设,加快五育育人场所建设,培塑五育育人特色文化品牌。编写晨读经典教材,扎实推进晨读经典工作。全面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7.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对照高校党委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抓基层打基础,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强化政治功能,推进院部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创建基层党建“标杆院部”“样板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等。结合干部换届实际,以高校党建工作、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等为基本内容,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提升干部理论水平,强化干部业务能力。严格落实并充分发挥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新一届科级干部聘任工作,提高选人用人质量。

8.加强舆论引导。紧扣学校中心工作,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办学成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营造学校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加强校内平台和自媒体建设,提升学校微信公众号关注度和影响力。积极拓宽外部宣传渠道,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提供新闻线索,丰富新闻选题,增强对外宣传的和广度、深度和力度。

9.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清单,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宣传教育,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考核。开展党建工作专项监督检查,推动问题整改。加快市纪检监察系统检举举报平台建设,全力支持校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全力支持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对我校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

10.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确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加强党委和各院部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创优,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11.做好统战工作,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领导,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活动,为统战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做好群团工作,完善工会制度建设和文档资料管理,全面启动老校区活动中心,加快推进新校区教工之家建设;落实《学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江苏省高校基层团支部成绩单制度试点等特色工作。

三、推进综合改革,提升依法依规治校能力

1.按照“废、改、立、留”原则,在全校深入开展各类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规范制度建设流程,强化制度执行督查,切实提升依法治校能力。

2.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方案》的精神,对照高校高质量发展成效、加强党的建设高质量成效、办学治校满意度等重点内容和指标要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各学院(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办法,并做好年度考核有关工作。

3.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在“三重一大”事项上的决策、部署和推动职能,加强对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会议审议事项的上会标准。

4.推进教授治校,完善院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保障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职能履行。加快建立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推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规范。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部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科研组织。

5.积极协调省市领导、主管部门支持,认真总结前两次应用型本科筹建经验,深度参与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独立学院规范化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应用型本科申报筹建工作。

6.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学校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制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四、抓好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治理水平

1.树立职教体系标准化意识,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纵深推进“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传感网应用开发”等“1+X”试点项目建设。

2.对接“新工科”认证标准,加快推动2个专业《悉尼协议》项目试点进度,全面深化校内品牌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验收工作。做好“3+2”培养试点项目的申报建设,提高转段考试通过率。

3.瞄准镇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三大专业组合”发展路径。以注重专业群建设为要求,科学调整现有专业,淘汰不符合专业群发展方向的专业,全校开办专业数稳定保持在35个左右。

4.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专业论证和专业评估,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开发、创新实验实践项目,支持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经验,加快教学工作信息化改革,推进在线资源开发和在线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加快卓越学院实体化建设,抓好省级教学和技能竞赛的备战工作,全力提升学生技能竞赛水平。

5.统筹各方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实践,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探索组建“政校企行”实质化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6.全面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工作,推动与已签订协议的重点院校、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加快丹阳眼视光产业学院建设。发挥省市校三级产业教授的引领作用,推进教师入企业挂职、兼职等工作,举办企业文化宣传周、留学游学宣传周等交流活动。

7.建立健全以招生、就业、产教融合等重要指标为主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师生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评估,做好教学质量年度评估工作。制定教学督导评估办法,健全教学督导专项评估制度,建设教学工作诊断、反馈与改进制度,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管理。

五、创新服务举措,完善学生工作治理体系

1.以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为根本,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国家、省市各项培训和技能评比,不断深化学工队伍建设。组织 “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讨论,对做好特殊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研讨。推动辅导员“双线晋升”及考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功能。

2.集成学生教学、日常管理、生活服务、后勤保障、权益维护等工作,合力建设好520微信服务平台,完善学生事务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真情为学生服务,切实打通“真为学生服务、真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最后“一米路”,形成“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品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做到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有效控制。强化资助管理,将“教育”与“扶贫”、“扶志”相结合,关心关爱贫困生学习和生活。加强宿舍安全管理,举办宿舍文化节和各类评比活动,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学生军事理论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爱国意识。

3.建立“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群体的教育引导。结合520平台中的学生诉求,组织开展学生思想动态、满意度调研活动,关注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4.发掘、培育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资助等工作的精品项目、亮点工程,着力做好“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等项目培育,开展“一院一特”“一院一品”学生工作评比,着力构建“大学工”“大思政”工作格局。

5.加强对招生政策、生源结构、就业市场变化、考生需求的研究,严格执行招生工作有关文件要求,探索招生宣传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加强招生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明确部门、学院(部)、团队在日常宣传、关键时段指导、专业信息收集、考生及家长沟通等方面的责任,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报到率。认真做好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工作。

6.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完善就业课程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确保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5%,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六、做好人事管理,提升师资建设治理质效

1.参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熟悉高职教育、具有学院管理和专业建设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符合学校专业发展需要的博士、教授以及省市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

2.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强对校内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全面落实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做好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人才队伍的服务和考核,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完善教师培训进修方案,国内省内访问学者及境外研修工作应向一线教师倾斜,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定向委托企业或高职院校选定企业的实践培训。

3.按照“评聘统一”的指导思想,完善学校职称评聘办法,优化职称分类考评体系。纵深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办法。推动建立教学、科研、管理关键岗位制度,科学设置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级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形成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机制。完善双师型师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探索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

4.建立、完善离退休人员交流、服务机制,规范做好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管理,扎实做好节假日慰问、日常阅文、信访接待等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档案工作的最新要求,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科学做好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七、落实科研兴校,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

1.积极整合学校科研优势力量,凝练科研集成方向和集成特色,形成引领学校科研工作和服务地方的集成性科研基地和科研阵地。对照应用型本科建设标准,完善科研管理各项制度,制定2020~2023三年科研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工作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

2.进一步做好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专利导航理论与运用研究、专利成果申报和转化等工作,助力地方专利导航产业发展。以盘活优质科研资源,集成科研攻关为宗旨,集聚大运河文化带镇江分院、镇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吕凤子教育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沈括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打造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聚焦镇江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知识产权等领域,聚力形成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

3.建立健全学术带头人制度,推动建设若干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科学合理、能够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高素质科研团队,探索与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混编型”科研开发团队。加强对现有科研团队的绩效考核,提升团队科研竞争力。

4.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实施“助长小微企业计划”,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网络智能计算研究所、车辆应用技术研究所、眼视光技术研究所、天然产物活性组分萃取技术研究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所等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作用,精准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转型发展,打造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

5.瞄准国字头项目,全力争取国家级项目新的突破,全年申报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200项,争取立项不少于15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立项不低于30项且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突破、市级项目不低于30项、横向项目不少于25项;实现科研、社会服务到账经费1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科研和社会服务到账经费不低于500万元。推动高水平应用型论文、专利申请、授权量等指标进一步提高。

八、完善内部保障,以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1.坚决落实上级关于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校园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投入力度。做好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彻底排查安全隐患,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2.进一步落实“走动管理、亲情服务”,加强各校区综合治理工作。搭建后勤服务一体化平台,为师生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物业和宿舍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3.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明确食堂管理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有效执行《学生食堂风险防控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方面的教育宣传,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加大食品安全检查力度,切实保证食品安全。加强伙食供应各环节的监管,做到稳定饭菜价格,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饭菜质量,致力于办好师生满意食堂。

4.积极用好资产管理信息化软件,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做好实验室效能评估后续工作,优化配置设备资源,形成长效机制。有效配置、利用和盘活各类资产,提升资产经营、资本运作发展能力,努力提高学校投资收益。健全招投标管理制度,优化项目校内运转流程,提高招投标效率。

5.加强财务计划与管理,通过多种合理措施和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健全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二级学院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增加办学收益。深入领会国家关于科研自主权释放等文件的精神,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精简报销流程,破解科研报销难问题。

6.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人事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考勤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系统的集成应用,打通信息孤岛,建成校内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分析依据。加强校园智能化系统管理和使用培训,明确各部门管理范围和职责。

7.参照应用型本科院校标准,扎实做好纸质、电子图书采购工作。丰富图书馆电子资源,更新《CNKI中国知网》论文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数据库、维普考试库、新东方媒体学习库等电子资源库的采购及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吕凤子专库、大运河专库等信息资源库建设。

8.坚持“文化润校”,加快推进“两馆”建设工作,分步骤加快推进校园文化景观选点施工。实施院部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按照院部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文化。精心办好新时代女子学堂、正则印社,弘扬孙氏太极拳、梅庵派古琴等非遗文化,彰显大运河文化、赛珍珠文化,打造文化育人闪亮名片。传承吕凤子“崇爱尚美” 文化理念,深度打造 1 馆(正则绣博物馆)、1 坛(正则讲坛)、1 院(正则学院)、1 班(吕凤子班)、1 剧(吕凤子话剧)“五个一”吕凤子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