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代会报告

 

凝聚共识  深化改革

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在七届一次“两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丁 钢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工作回顾与总结

201410六届一次教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六届教代会提出的“三步走”和“创优升本”发展目标,优化学校空间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成效显著,工作成绩喜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专任教师+”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格局”特色项目培育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部建设,建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系,推进美育、劳育工作。全校性推广的“晨读经典”阅读项目被评为“镇江市优秀阅读项目”。深化廉政教育,推广清廉文化,以廉洁清正、踏实奋进的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二、完成新校搬迁,拓展发展空间。20177,累计投资15亿元、占地26平方米的新校区建筑及配套设施交付使用。当年暑假完成办公用品、仪器设备、空调、图书、网络设备等搬迁及添置工作,从学府61号迁址长香西大518号,实现了新老校区物理空间、网络系统和运行模式的切换升级,开启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三、推进综合改革,提升发展动能。探索二级学院合署办公,成立眼视光产业学院,持续做强“新工科”、做优“新文科”、做大“新医科”。实施“三项千万工程”,成立卓越学院、新时代女子学堂、正则学院,新增省“青蓝工程”教学团队3个,省“六大人才高峰”团队1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3个。全力推进本科筹建并顺利通过省级考察,按照“以筹促建”思路推动学院专业标准、实验实训等建设工作。

四、抓好教学管理,完善培养机制。推进校级品牌骨干专业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2个专业启动“悉尼协议”国际教育工程认证专业建设。与丹徒区人民医院共建附属医院,与苏州明基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等合作推进护理专业“驻点班”人才培养。按照“建、管、用”要求,建立实验室效能评价体系,完成首次实验室效能评估。落实《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规范》,发挥“教室视频系统”作用,以全口径督导加强教学管理。获批新专业17个、“1+X”证书试点项目2项,新增省级重点教材9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教改项目147项,7个教改案例入选《江苏省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累计投入3465.67万元,新建校内实训室90个,购买教科研仪器设1588台套。

五、开展对外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意大利布雷西亚美术学院等10余所院校洽谈跨境合作;与广汽丰田、惠龙易通、文都教育集团、华夏眼科医院等开展校企合作;举办两届“留学·游学宣传周活动”,14个国家、20多个机构来校进行30余场宣讲。规划投资3100万元的省级“智能装备制造与检测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实训平台”和1200万元的教育部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正则绣大师工作室”被教育部认定为“省级大师工作室”。遴选产业教授7人,其中省级2人。

六、持续内培外引,强化师资建设。引进博士11人,硕士52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1人,送培博士20;输送75人出国培训进修、236人参加省级以上教师培训。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其中第二层次1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7(其中学术带头5,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人。在省教育厅主办的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3。以“导师制”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完成单身教师公寓建设和安置工作。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7.7%

七、强化以人为本,倾情服务学生。集成520平台、PU平台、官方微信等线上服务渠道和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线下服务功能,打造立体式学生服务体系;制定《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管理办法》,搭建“学校—院部—班级”三级心理教育工作网络。发挥镇江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作用,纵深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搭建全民终身教育平台。成立“大学生合唱团”,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孙氏太极校园传承基地。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51、二等奖63、三等奖84项;2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彰,2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34个集体、527名个人获省市先进表彰;发放建档立卡家庭学费减免补偿金、奖助学金等费用共计4581万元。

八、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区域健康(镇江)研究院落户我校,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被列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镇江市功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在市级绩效考核评价中获得“优秀”评价。完成省长圈定课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路径研究”等地方应用项目,牵头编撰《镇江通史》。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98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8项),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横向合作课题145项,总到账经费1433万元;撰写咨询报告64篇,出版专著、教材59部;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获授权专利538件,其中发明授权108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72篇。

九、加大招生宣传,精准服务就业。科学布局招生工作,做大省外招生份额,开通自主招生,前置“3+3”中职对接项目,拓宽进口;新增“3+2”本科对接项目,扩大专接本规模,高移出口。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录取37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并设立200万专项基金,21学生成功创业。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2项,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1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并获10万元资助。年终平均就业率为95.15%

十、加强内部治理,建设人文校园。健全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有效落实楼长制,安全保卫工作获镇江市“集体三等功”表彰,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推动丹阳校区、润州校区综合治理,完成新校26平方米建筑不动产证办理。累计入库固定资产26219台套,涉及资金8250万元;完成招标采购项目250项,已办结项目资金平均节约率为8%;送审基建和维修项目92项,送审项目总金额1427.29万元,核减率4.37%;完成744份经济合同的审核、备案工作。推动数字校园建设,采购图书44185种、92485册。承办2019镇江大运河文化论坛、2019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镇江选拔赛、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吕凤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等重要活动。传承吕凤子“崇爱尚美”文化,完成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方案和实训室文化布置,组织51“正则讲坛”讲座,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1个学院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十一、提高福利待遇,打造幸福高专。五年来,教职工绩效工资总量系数1.2增加到1.32019年人均收入较2015年增加了5.3万元(含公积金等)。实施“三个1000元”工程,提高企业编制人员工资待遇,按省市最高标准发放教职工福利,节日慰问品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1800元,生日蛋糕费用由300/人提高至400/,搭建教职工大病医疗扶助机制,完成教职工教学用笔记本电脑换领工作。组织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六一”亲子联欢、迷你马拉松等活动,开展中高考教职工子女慰问活动。建成老校区离退休同志活动中心,建立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和定期阅文、慰问制度,面向离退休人员发放各类慰问金、节日补贴283万元。

十二、严格疫情防控,维护校园安全。成立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专项工作组,实施校园全封闭管理;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师生返校工作方案》等制度,多节点召开防控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各环节工作,完成5批次学生返校复课工作;搭建师生“零报告”“日报告”机制,规范做好物资采购、应急演练和隔离区建设等工作;制定在线教学方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全校公共基础课在线教学开课率100%专业课程在线教学开课率为77.57%(剩余为实训课程);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和宣传引导,重点宣传疫情防控期间的突出人物和典型事迹,做好舆情监控,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发展催人奋进,成绩来之不易。根据国内较权威的全样本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金苹果排行榜》五年的统计数据,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中,我校2016年排458名,2017年排391名,2018年排279名,2019年排280,2020年排273名,排名已稳定在全国前300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坚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的结果,是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抢抓快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离开领导岗位、工作岗位的离退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  面临机遇与挑战

各位代表、同志们,《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将职业教育由层次教育定性为类型教育,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时代。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格局、办学影响力的全方位提升。

一、职业教育的新变局

2019年,“职教20条”“双高计划”“1+X证书”等新政,绘就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路线图”。同年12,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本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职业教育建构学历体系提供了法规依据。截至20206月,已有22高职院校成功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成为本科职业教育的破冰者。

二、再次出发的新挑战

1.“创优升本”任务艰巨。20205,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各独立学院必须于年内完成转设方案,“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学校“升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二是抓住独立学院转设契机,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2.自身短板依然存在。一是师资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数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专业数量较多,资源分配紧张,无法聚力打造优势专业;三是受限于师资、资源和机制等结构性要素,“三大专业”板块发展不同步。

这些新的变局、新的挑战和发展短板,是“十四五”期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变数和变量,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出真功夫,精准施策,精准解决。

第三部分  未来目标与举措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是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创特的关键五年。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优化“发展战略”,明确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即“人才强校”“专业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制度治校”,让美丽高专更美丽,发展高专更发展,幸福高专更幸福。

一、高站位优化“发展战略”

1.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党建工作新要求新指示引领学校新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纵深推进党建“四大工程”,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执行力,塑造干部队伍良好形象;三是加强思政工作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发展,健全“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格局”,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完善五育并举工作,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2.谋求办学层次跃升。一是积极寻求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抓住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转设等政策红利,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二是推动现代职教体系贯通,牵头组建区域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增强学校在镇江乃至江苏职教圈的话语权。

3.完善“三大板块”格局。一是加强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将正则学院作为专业发展的孵化器,优化现有专业,衍生新兴专业,集成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二是以跨界融合、方向拓展、专业集群的思维,凸显新工科的校本优势,提升新文科的社会影响力,加大新医科的特色化发展。

4.推进各校区综合整治。一是对照新校区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现代精致的“江南书院”;二是协调市政府推进老校区、润州校区的土地置换;三是完善开放大学办学条件,探索职业教育与培训融合,推动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四是改善丹阳校区办学条件,盘活师范专业资源,推出师范教育品牌。

二、高水平推进“人才强校”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四有好老师”师德建设标准;二是内培外引学术带头人,拓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通道,健全青年导师制;三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探索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培育平台。“十四五”期间,计划引进高水平教科研团队3~5,新增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0~30人,省级产业教授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2.提高人事管理效能。一是完善职称分类考评体系,加强师德考核力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二是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校内分配办法;三是建立专技人员校企“兼职兼薪”和挂职锻炼常态化制度,推动校地、校企人员科学合理流动。

三、高质量实施“专业立校”

1.专业设置回归本位。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素养和能力,切实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专业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二是专业建设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对新专业申报、老专业调整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三是坚持资源集聚、突出重点的原则,强化重点专业质量提升,对标建设省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十四五”期间,常设专业稳定在35左右,新增省级品牌和骨干专业5~8个,省级在线课程15(其中国家级2~4,省级重点教材6部(其中国家级2部)

2.专业建设对接市场。一是依托重点专业,推广产业学院模式,纵深推进产教融合;二是依托目标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是依托特定专业,贯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推进“1+X”证书建设,新增“1+X”证书试点项目不少于10项。

3.专业发展面向未来。一是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谋划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引领型专业;二是适度调整专业结构,切实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科学升级优化现有专业;三是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积极回应教育信息化2.0发展变革趋势,以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先手,积极构建智慧教学新模式。

四、高要求加快“科研兴校”

1.提升科研工作水平。一是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推行聘期科研产出责任制,优化职称评聘科研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二是跨专业、跨学院融合科研力量,形成面向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的创新型团队、面向社会发展服务的智库型科研团队、面向健康事业产业发展的服务型科研团队等3列纵队,打造科研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的突破,到账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经费达到2000万元,专利申请及授权率保持省内领先。

2.增强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发挥“国家专利导航试点工程(江苏)研究基地”“镇江市经济研究中心”“区域健康(镇江)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研究院镇江分院”“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等平台载体作用,引领、辐射和带动科研产出;二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遴选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合作平台投入产出比,增强平台开发、技术转移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高规格营造“文化润校”

1.升级“崇爱尚美”校园文化建设。一是传承以吕凤子“爱与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完成吕凤子数据库建设,推广吕凤子研究成果,培育高专人“爱的情怀、美的品质”;二是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完成人文化、智能化、园林化景观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生态;三是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标识,大力发展学院文化,形成“一院一品”“和谐共治”的校园文化。

2.培育多元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一是继续推进新时代女子学堂、孙氏太极传承基地、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正则印社等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二是创新晨读模式,丰富晨读内容,打造晨读课程,全新培塑“思政+文化”的亮丽名片;三是夯实基层团组织文化载体功能,将吕凤子“崇爱尚美”校园文化融入团学活动,打造“美育”“劳育”体系下的大学生活动品牌。

六、高标准深化“制度治校”

1.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一是贯彻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按需、及时对校内各项制度进行“改立废”整顿,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二是推动从管理走向治理,完善校内办学环境,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改革试点举措,坚决以制度建设的全覆盖推动学校工作的有效落实。

2.强化后疫情时代的学工体系。一是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弘扬爱国卫生运动精神,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二是坚持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形成更加科学的招生工作体系,年均招生数稳定在2500人左右,在校生数保持在8000人左右;三是完善就业导师制,优化就业工作效能,提升就业率、对口率,确保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四是健全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社团建设,重点打造10~15个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争创省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3.做好校内综合保障治理。一是贯彻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食品卫生责任制、楼长制等制度要求,巩固平安校园示范校建设成果,提升校园综合治理水平;二是积极配置、盘活校内各类资产,提升资产经营、资本运作发展能力,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强化财务计划与管理,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学校收入,健全干部离任审计工作机制;四是完善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机制,打造“六型”职工之家,切实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持续建设“健康高专”“幸福高专”。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辉煌属于未来。面向新时代,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相信有学校党委班子的坚强领导,有全体教职员工的携手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跑出加速度,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努力与拼搏,决战“十四五”,绘就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