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

 

镇江高专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校上下凝心聚力、解放思想,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精准发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积极谋划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谋篇布局,统筹部署“十四五”工作

1.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围绕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教育主管部门“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的重要文件精神,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科学制定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院部建设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校区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后勤管理与服务等专项发展子规划。

2.积极谋求“升本”路径。精准研判外部环境和发展态势,加强政策梳理,积极谋求升本路径,积极创造升本条件,认真对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要求,谋划、培育并建设2~3个本科层次试点专业,在专业升本的同时,积极做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筹建工作。

二、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提升党团建设水平

1.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加快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日常管理监督,改进干部分类考核评价方式,强化目标责任和业绩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提振精神状态。

2.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定期组织好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二级学院中心组学习及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运用好“学习强国”平台,积极拓展基于“学习强国”的育人途径。

3.加强组织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加快推进党建四项工程行动,实施“对标争先”各类计划,推动区域党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高政治站位,建强基层党支部。

4.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全校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注重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重点抓好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党课、专题宣讲、专题研究宣传阐释、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六专题一实践”内容。

5.严把意识形态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规范审批,层层签订《意识形态责任书》,定期开展意识形态研判工作,组织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考核,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牢牢掌握工作主导权。

6.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全力支持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和校纪委履职尽责。强化政治监督,持续加强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依规开展监督执纪,推进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纪律建设,坚持抓早抓小,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深入开展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7.加强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深化统战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凝聚党外高层次人才的向心力。积极履行工会职能,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保障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二级单位自主管理,指导并规范二级教代会建设。推动“六型”教工之家建设,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创新团委工作机制,引导学生自主自治、自爱自强,加强党委对学校各级团组织的领导,持续推进团学组织深化改革,指导召开团员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发挥妇女联合会作用,团结凝聚全校女教职工立足岗位立新功。完善各校区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建设,发挥老同志作用,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健全离退休人员帮扶机制。

三、坚持立德树人,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

1.明确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重点推进美育、劳育、体育工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根据新时代新变化,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

2.推进三全育人。持续开展“三全育人并举,构建大思政格局”特色项目建设,完成第二批特色项目的验收,开展第三批特色项目培育;完成2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部建设的验收工作,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积极申报省级以上“三全育人”典型案例;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主要工作任务清单》落实,编写“三全育人”年度工作报告。

3.提升思政教育。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国”的意义,学会“爱”的方式,进一步坚定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选择。纵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典型案例征集、教学名师培育等活动,加快12支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培育。

4.推动经典引航。扎实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研究所建设,探索、搭建“立德树人”研究平台。推动晨读经典系统化、普及化,出版《晨读经典》校本教材,加快晨读经典课程建设。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版《中国精神》校本教材,推进中国精神教育进课堂。

四、坚持教改优先,精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按照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三大学科板块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大“三大专业组合”建设力度,推进相邻、相近专业融合发展。加快校级品牌、骨干专业建设,推进校级品牌专业整改验收,加快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进程,推进校内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做好2个“悉尼协议”范式建设专业的验收结尾工作。启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新增社会体育专业,推进体教融合。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创新素质课程”平台的使用,加快完善平台内创新素质课程的内容要求。建立教学信息化工作小组,帮助教师完成信息化课程建设任务,推进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研究,加快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搭建“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全年新增省级在线开放课程6~8门。

3.系统推进“三教改革”。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纵深推进产业教授聘用工作。按照“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的教材发展新趋势,突出新编教材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力争全年新增省级重点教材2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持续更新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规范标准,全年“1+X”证书项目申报获批不少于5个。建设实验室效能评测系统,促进数字信息化管理技术,技能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一等奖不少于2项,二等奖不少于3项,三等奖不少于10项。

4.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实施“一校一企一品”行动计划,积极谋求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度开发“政行企校”混合所有制合作项目。面向镇江市中小微企业,努力打造具有高专特色的“产教融合”项目,推进示范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嵌入式“校中厂”或“厂中校”,全年推进建设1个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3个服务专业建设和社会发展产业学院。

5.有效推进“提质培优”。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积极做好省教学大赛、省微课大赛作品推荐,做好省教学改革项目推荐和教学成果奖申报等工作,力争获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微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教改项目立项3项,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6.强化教学质量管控。完善“全口径”督导体系建设,优化配置管理数据平台,规范常规教学督导的工作标准和要求,抓好各类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有效推进学生评教工作。做好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等工作,精研分析各有关数据纵横对比情况,认真撰写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7.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辅助教学及管理,力争形成“网络+自学+面授”的教学模式及“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培养层次,在巩固和保持成人学历教育规模的基础上,力争与本科高校合办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加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教育工作联动,积极组织参加省开放大学举办的各项活动和培训,提升社会教育工作人员水平和能力,使社会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坚持内培外引,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招引人才。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学校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机制,围绕重点专业、急需专业发展需求,锁定意向对象、落实专门力量、制定专门方案,力争全年引进博士8~10人,紧缺专业的硕士25~30人,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高技能人才5~8人。

2.强化人事管理。认真做好事业在编人员、编外用工人员的常态管理,完善岗位设置和聘用管理,优化职称考评体系,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

3.加强师培师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双师型”教师培养奖励办法》《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设立博士专项津贴,积极争取师资培训指标,加大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

六、坚持科研兴校,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平台建设。对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要求,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持续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实训室的投入,改进现有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和研究条件,不断增强科研平台的服务能力。重视发挥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区域健康研究院、新医科高职教育研究协同创新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赛珍珠研究所等社科基地的作用,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智库”。

2.加强团队建设。修订完善校内科研团队管理办法,明确团队建设目标,启动新一轮校级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建设工作。合并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加大省级社科团队建设力度,提升科研团队建设水平。积极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力争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

3.加强项目管理。推进科研项目预申报工作,完善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建设,探索专利管理新模式,做好“镇江市工业控制网络重点实验室”绩效考核工作。实现全年申报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150项,立项不少于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不低于15项、市级项目不低于20项、横向项目不少于25项,到账经费不低于500万元。

七、坚持以生为本,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健全“大学工”工作格局。加大学工队伍培养力度,规范辅导员工作内容,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推动辅导员“双线晋升”和考评工作。建立“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群体的教育引导。组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诚信感恩、国防军事、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活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2.提升“线上线下”管理水平。加强“520”平台管理,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集成功能,积极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贯彻落实上级学生资助政策,优化学生资助评价体系,加强资助资金管理,着力提升“精准资助”工作水平,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落实国家政策,做好征兵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与能力拓展训练,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对心理异常学生做到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有效控制。加强宿舍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公寓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3.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根据招生工作的新变化,修订招生工作方案,科学调配招生计划,努力提高专科生源质量;对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全力争取与本科院校的“3+2”“5+0”等分段培养项目,持续做大合办本科专业规模;拓宽中高职衔接路径,实现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招生体系。

4.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加强校企精准对接,坚持组织常态化、小型化招聘活动,认真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完成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就业创业教育讲座,健全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实现“初次就业”“年终就业”双达标。建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氛围,力争在国家级创业训练和竞赛中取得新突破。

八、坚持综合治理,扎实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坚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各类风险防范,根据疫情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落实举措,重点抓好线上线下教学统筹、师生员工健康情况检测、各校区校园安全防护、防疫物资采购储备、疫情舆情宣传引导等工作,坚决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2.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巩固平安校园示范高校等建设成果,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建立健全法治保障。切实抓好稳定工作前瞻性研判,落实安全稳定隐患定期排查化解、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安全稳定月度例会工作制度,加强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健全校园安全稳定校内外协同工作机制,提高对突发和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巡查活动,对配电房、水泵房、宿舍楼、食堂、教学楼、实验实训室、图文信息中心等防火重点单位的消防器材和设施等进行重点检查,推进校园智慧消防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监测、火灾预警、设备告警等自动报警功能。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做到监控校内无死角。在重要路段科学合理安装升降桩,保证行车与行人安全。

3.加强后勤保障服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坚实做好校园食品安全、楼宇安全维护、节水节电、零星维修等工作,持续做好制止餐饮浪费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校内服务网点的建设和管理,有效督促校内各服务单位提升服务质量。

4.强化资金利用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与学校规模和结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预决算管理,科学配置、合理使用资金,及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严格执行教学科研教职工福利等财务管理的各项规定,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固定资产分级管理,做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启用的基础性工作,提高资产管理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做好各类项目、采购等公示、验收工作。加强审计和招投标工作,探索工作新举措,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5.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人事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考勤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的应用,对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做好丹阳校区基础网络建设,建设丹阳校区网络分中心,扩充本部与丹阳校区网络带宽,实现快速互联。做好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的采购工作,全面满足读者的各类书籍信息服务。推进各学院资料室建设,建立学院资料室分库。

6.加快人文校园建设。传承“崇爱尚美”校园文化,加快长山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大学生艺术中心、校史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卫校整体置换搬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标识,大力发展学院文化,形成“一院一特、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持续打造“正则讲坛”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大型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