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

 

2017年镇江高专党政工作要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学校围绕“创优升本”目标扎实推进改革发展进程、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搬迁工作的决胜之年。2017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稳中奋进,强化内涵发展,狠抓工作落实,优化师生服务,完成新校搬迁,加快推动学校“创优升本”工作进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 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

1. 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坚持依法治校,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进一步落实教代会民主决策与监督制度。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纪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强化纪律意识和廉政意识,严格遵守党章党规。举办第五届“校园廉洁文化活动月”,浓郁崇廉尚洁的校园氛围。加强权力制约监控,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畅通纪检信访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筑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引领示范作用,认真抓好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以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建创新项目等为抓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有效推进学校“双型”先进党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把优秀教职工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能手的“双向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有关精神,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动学校去行政化。按照《中共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关于第九届中层干部聘任工作的意见》,认真做好中层干部换届聘任工作,选出好干部,配强新班子。以建立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目标,抓好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专业锤炼,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进企业、访名校、当专家的培训机制,提高干部的全面素质。优化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4.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做好师生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坚守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差异化做好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站的新闻宣传,做好校园网、春雨网和省文明单位在线三个主页的维护更新,加大学校“两微”(微博、微信)工作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市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5.坚持文化润校理念,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加强新校区文化环境规划与建设,注重“崇爱尚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保学校文脉不乱、传承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正则讲坛”、校园文化月、课堂教学质量月、大学生技能展演月、学术活动月等良好载体,定期开展思想品德、学术道德、廉洁校园、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以系列化活动和项目化推进的方式,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落地生根”,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6.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汇聚学校发展正能量。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发挥党外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作用,探索院系(部)教代会制度建设,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关工委作用,增强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的领导,规范、优化团学组织,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在引导青年、团结青年、激励青年、服务青年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全面提升团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集聚效能。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完善离退休工作管理机制,建立离退休人员的健康档案、通讯手册、微信平台等制度,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优升本”工作进程

1.加快推进改革发展工作。按照整体设计、渐进推进的方针,尽快出台学校整体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学校改革发展“1+3+N”基本框架,分步推进实施。积极审慎做好学校院系和管理机构设置改革,明确院系、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及时配备相关人员。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人权、事权、财权“三权”下放力度,增强院系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责权清晰、分级负责、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二级管理机制。各职能处室要结合实际,切实制定并有效执行各部门改革发展相关文件,加快实现从事务管理转向政策指导,从过程管理转向质量监控,从审批管理转向提供服务,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2.全面启动“创优升本”工作。及时组建专门工作组,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加大“创优升本”学习宣传力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内涵和任务。要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和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抓手,对照标准要求,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清单,强化内涵建设,把创建蓝图变为创建现实。要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要求, 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学校申报的1项任务、7个项目和3个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系列课题的研究。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对接镇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构建专业动态调整和协调发展机制,制定实施品牌专业“千万工程”(投入1千万元培育2-3个省内领先、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扎实做好首批拟升本专业建设,创新建设载体,搭建建设平台,接轨国际标准,以《悉尼协议》要求开展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着力打造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特色专业。强化专业的“供给侧”改革,完善3大专业组合:围绕镇江民生事业发展的服务型专业组合、围绕镇江文化产业需求的智慧型专业组合,围绕镇江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要求的生产型专业组合,打造面向新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电子竞技等产业的新兴专业、复合型专业大舰,引领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升级发展。

2.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立足就业,着眼发展,完善以3项职业能力为“体”、 6项基本素质能力和6项关键能力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能力素质体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供给侧”改革,打造“课程超市”,探索“自助餐式”课程“营养配餐”模式,增强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行业、职业标准为逻辑起点,基于岗位、学生发展需求,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镇江高专线上教学平台,依托“互联网+”,全面推进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支撑教学创新;深入推进“专业+”改革,构建“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建设平台,建立跨专业跨学院交叉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新机制,全面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的可持续发展新需要。

3. 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镇江区域支柱新兴产业,利用搬迁新校区契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在产教融合区,校企合作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平台)。根据基地的不同特点,采取公司化运作、学校托管式运作、混合所有制运作等多种运作模式,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确保设备设施与企业行业同步,有效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产业链优化提升,服务于企业技术升级,提高技术技能累积水平。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弹性学制、按学分收费等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开放办学,吸纳社会教育资源,推行现代学徒制,共建行业企业学院,全面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既“请进来”,更“走出去”,积极吸纳国际教育经验和资源,加强国际合作育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完善培养方案,搭建实践平台,设计活动载体,拓宽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坚持推进全年常态化开展技能竞赛备战、训练,将各类竞赛的组织、训练、辅导、参赛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5.优化教学质量评价。在全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改进、完善学校整体教学评价导向体系,改革校内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借鉴和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积极招才引智。对照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要求,积极实施引才“千万工程”(投入1千万元引进2-3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团队),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2-3个熟悉高职教育、具有学院管理和专业建设经验的高端教师团队,引进智能工业、交通管理等专业方向的博士和985”211”高校的硕士。

2.加大内部培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科学编制《镇江高专教师素质提升计划(20172020年)》,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对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各种培训资源,发挥政、行、企、校多元主体的培训功能,拓展国际化培训与合作,构建完善的“双师”培训体系。加大对年轻干部和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引导青年人向专业方向发展,鼓励教师读硕、读博、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结合院部调整,鼓励教师加快转型发展、推进“第二职称”评审工作。积极探索实施辅导员“双选”工作机制。

3.推进竞争性评聘。结合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大背景,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竞争性晋升、激励性聘任机制,原则上副高及以下岗位均纳入统一的竞争性评聘工作。对考核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通过转岗、待岗培训、解聘和辞聘等方式退出教学工作岗位。

五、坚持学生为本,健全全员育人体系

1.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工作新理念为指引,构建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发展学生理念、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学生理念、以尊重和平等为核心的成就学生理念育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先期投入1千万积极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计划。健全学生服务管理机制,建设“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进一步完善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全体教职员工支持和参与的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强化教室、宿舍育人功能,打造温馨、整洁、舒适的育人环境,营造健康积极的育人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贷、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诚信感恩、国防军事、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主动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2.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稳定招生规模。加强对招生政策、生源结构、就业市场变化、考生需求的研究,及时调整招生策略,整体设计招生政策,探索招生宣传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加强招生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一步明确部门、学院(部)在日常宣传、关键时段指导、专业信息收集、考生及家长沟通等方面的责任,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报到率。积极应对招生新形势,提前精心筹划,拓展生源渠道,争取全面完成招生任务。

3、扎实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认真组织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就业稳定性,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力争初次就业率达到85%、年终就业率达到95%

六、加快新校建设,做到稳妥有序搬迁

1.及时完成新校区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加强与市高校园区建设指挥部的沟通联系,按时、保质完成新校区二期各项建设任务,进一步优化、完善新校区南大门设计建设、校园内外绿化、智能化建设等工作,做好各类配套设施的招投标和添置入驻工作。

2.科学实施新校区搬迁工作。合理调整新校区搬迁工作组成员,明确责任到部门、院部和个人,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设备、设施等专项搬迁方案。以稳妥、高效、便捷为原则,精心组织好搬迁工作,确保搬迁过程中学校资产不乱、日常工作不停,暑期结束前全面完成搬迁入驻工作。

七、做好科研管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以产业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平台为基础,积极构建各类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打造高水平“混编型”科研开发团队。设置专门科研岗,加快专职科研团队建设,以团队为整体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提高教师科研层次和服务社会能力。

2.全面扩大科研成果。瞄准国字头项目,全力争取国家级项目和奖项新突破,全年实现科研、社会服务到账经费55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和社会服务到账经费300万元;争取发表SCIEICSSCI、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等高水平论文20篇,核心刊物论文30篇;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动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力争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破。申报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200项,争取立项不少于150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立项不低于30项且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突破、市级项目不低于30项、横向项目不少于25项。

八、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1.完善后勤服务体制。坚持做到“走动管理、亲情服务”, 设立后勤服务一体化平台,为师生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落实后勤服务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后勤职工的管理与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资产清查与管理,建立完备的动态台账;规范资产公司运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校园物业管理,认真抓好水电、公共设施的维修监管工作,确保正常运行。

2.加强食堂管理。牢固树立“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从原料引进、卫生条件、烹饪环节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跟踪反馈,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加强精细化管理,严格成本核算,稳定饭菜价格。注重经常性调整伙食结构,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发挥伙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定期检查、沟通和交流,提高师生满意度。

3.加强财务管理。坚持勤俭办校,强化预算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强化和规范“预算—控制—分析—参与决策”工作流程,建设管理型、服务型财务。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管理与监控,强化建设项目的审计决算。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学校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监管体系,做好专项资金专账,保证专项专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强化办学效益分析,提升资金使用效果。

4.加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前瞻性研判和风险评估,严格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和处置的能力。强化安全值班、驻寝工作,认真落实值班职责,强化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和巡逻制度。注重“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加强对关键时段、关键场所的巡查,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监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清除力度,确保生产、生活安全。

5.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管理。注重总体设计,高端规划,分区施工,逐步完善,全面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方案,努力为全校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6.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建设公共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推广教务管理、学工管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资产管理等智能系统的使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加大图书馆建设投入,优化学校文献资源结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